生命科学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核心提示:2022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生命科学学院先后邀请院士、专家讲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学术氛围,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2022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成功举办了2022年度“教师学术论坛”。学院先后邀请了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教授、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汤亚杰教授来我校讲学,并组织学院部分研究团队(小组)与青年教师开展与来访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成才。
校、院领导重视,支持论坛筹备
张绍东校长曾多次指出,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学校、学院以及学校其他部门应该时刻关心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响应学校号召,生命科学学院决定举办本次教师学术论坛,以助力学院青年学者的成长、成才。
本次教师学术论坛的前期筹备,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关心支持。校长张绍东、副校长乙引多次到生命科学学院进行调研和指导。学院于6月17日召开学术论坛专题党政联席会,对学术论坛做出具体部署和安排,积极协调院士和专家的讲学行程,并要求全院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加,珍惜学术交流机会。
校长张绍东在生科院调研与座谈
院士、专家讲学,启发科研思维
6月24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汤亚杰教授以“鬼臼类抗肿瘤新药创制”为题,开启了本次教师学术论坛。
论坛伊始,校长张绍东教授代表学校对汤亚杰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希望汤教授常到学校讲学,并指导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张校长还对生命科学学院的办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殷切希望。
汤亚杰教授讲学
汤亚杰教授的讲学从鬼臼的药用历史发展切入,他详细介绍了鬼臼毒素的分子结构,鬼臼毒素与微管蛋白的结合位点,基于微管蛋白与药物分子结构双靶标设计高效抗肿瘤药物的方法,以及近20年来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相应领域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汤教授的讲学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堂难得的学术盛宴,也拓展了师生的学术思维和视野。
师生认真聆听学术报告
在座谈交流环节,汤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历程。汤教授讲到,他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成回国后到母校湖北工业大学任教,当时学校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科研设备与条件也不尽人意,但他不等不靠,亲力亲为,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才有了后来的成绩。针对目前生科院仍无博士点的问题,汤教授说,他刚回国时,当时湖北工业大学全校都没有一个博士点。他鼓励师生们,只要潜心努力,持之以恒,硕士研究生同样可以取得优异的科研成果。
7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研究院院长舒红兵教授以“科教生涯中的点滴体会”为题分享了他的求学与科研经历。
舒院士讲座现场
舒院士的讲座在学校会议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我校师生40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副校长乙引教授主持。张绍东校长代表学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他希望全校师生珍惜这次难得的学术饕餮盛宴,并恳切希望舒院士常来学校指导工作,帮助贵州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成长。
张绍东校长致欢迎词
舒红兵院士的报告从艰辛磨难的童年时光、孜孜不倦的求学之路、锲而不舍的科研经历、诲人不倦的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展开,并与师生们分享了他在炎症反应以及病毒免疫逃逸调控机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舒院士指出,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勉励师生,在人生道路中应将苦难和挫折当作成长的调味剂和助推器;在科学研究中应始终瞄准学术前沿,科学规划研究方向,勇于面对失败与挫折;在人才培养中要坚持有教无类、身先示范、鼓励引导、营造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心中有抱负、眼中有光芒、头脑有思路、行动能坚持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学术世界。
舒红兵院士分享科教生涯体会
舒院士的讲座不仅让学校广大师生深受感召,也让师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相关世界科技前沿,更让广大师生有机会感受到大师级学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讲座之后,舒院士还参观了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并就学科规划和建设、人才培养等提出了中肯和宝贵的意见。
教师交流学习,凝聚科研力量
乘着院士、专家的学术讲座的东风,本次学术交流的重头戏——2022年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学术论坛”于7月11日8点至17点在生命科学学院三楼会议室举行。论坛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
教师学术论坛活动现场
论坛由生科院院长主持,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此次教师学术论坛举办的背景和意义,然后阐述了本次学术论坛的目的:加强相互了解与学习,密切相互合作;凝聚共识,集中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融入研究团队,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学术交流首先由孙媛媛副教授、陈庆富教授、徐雨副教授和杜旭烨副教授分别代表植物生理与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荞麦育种研究中心、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小组,以及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小组分享了各自所在研究团队(小组)的最新研究进展。随后,杨正婷、梁成刚、朱秀、张仁意等15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分别以“植物膜结合转录因子与内质网胁迫逆境机制研究”、“苦荞突变体库的建立与两个突变体的解析”、“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和“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系统演化研究”等为题,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思路、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科研规划等。与会听众讨论热烈,充分展现了生命科学学院师生良好的学术素养,以及勇于探索和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
启迪学术创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前沿的科研学术思想是引领科研创新的先导,活跃的学术思想是推进“学术精神”的根基。聆听了院士、专家的讲座与学院教师学术交流后,学院部分教师与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正高级实验师唐婧博士表示,“学术论坛增强了教师们的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学术氛围,这对教师个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院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均有帮助,建议今后多举行此类学术活动”。
副教授谭雷涛博士也谈到,“院士、专家过往的科研经历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的热情、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在今后工作中,要学习他们的精神,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与能力”。
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蔡梦鲜老师表示,在当下强调高素质、广知识面的培养模式下,多举办此类学术讲座有利于研究生的教育与成长。这种不局限于课程和课堂的知识传播,能够切实促进学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也可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科研前沿动态,对研究生科研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科研视野的拓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与论坛的青年教师朱秀博士表示,“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聆听大咖们的学术讲座,还是参与青年学者间的学术交流,都有助于促进科研工作者的思想碰撞,提升科研水平。大咖们的学术报告,让我们青年教师不仅能够学习到杰青乃至院士们的科研经验,而且与学术大牛们的近距离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帮助我们拓宽科研思路”。朱秀博士还说,“参与汇报的青年教师通过这个论坛,不仅可以得到来自前辈们的指导,同时也获得了同行们的中肯建议,这对于汇报者而言,是很有助益的。在听取别人的汇报时,也学习到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朱秀博士最后讲到,“教师论坛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而且也为我们大家构建了很好的沟通渠道,有助于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大家的科研热情”。
本次学术交流不仅旨在培养提升学院青年教师的学术素养,也积极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增长学术认知,开拓学术视野,从而热爱学术,努力向学。不少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了能够参与这次学术论坛,特意推迟了暑期离校的时间,并且都表示收获匪浅:
2019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沈珊谈到,“通过聆听舒院士的求学生涯,让我深刻意识到,努力与坚持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考研目标,也为考研复习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1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唐繁森分享到,“通过教师学术论坛,让我们了解到学院各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我们选择加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0级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钧博谈到,“通过本次学术论坛,让自己深刻认识到,除了要做好自己研究的课题外,还应注重多学科研究方法相似相通带来的综合优势,这不仅可以开拓研究思维,也更有利于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1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钟佩芸认为,“院士、专家的科研热情以及严谨治学态度对我们影响颇深。这为研一的我们做好学习和研究规划指明了方向,也引发了我们对研究生期间学习和研究规划的思考”。
本次学术论坛从筹备到成功举办,历时近1个月,通过学术论坛的举办,既增加了师生的学术知识,又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还启迪了师生的科研思路。此次学术交流活动营造的良好学术氛围,必将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也将促进学院的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使全院师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