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教育硕士系列活动圆满落幕: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实践,助力未来教师成长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02 21:51:24  浏览次数:[]

教育硕士系列活动圆满落幕: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实践,助力未来教师成长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4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的基本要求,着力提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创新教学,近期学院面向2024级学科教学(生物)专硕生精心组织并成功开展了系列专题报告与校内实训活动。本次活动特邀大数据学院龙兆老师、贵阳市南明甲秀高级中学刘静老师(校外导师)担任主讲与指导嘉宾,共同为学子们带来前沿理念与实践指导。张燕老师(校内导师)和2024级学科教学(生物)全体专硕生参与本次活动。

专题引领:夯实数字化教学理论根基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如何将其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强大助力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点。龙兆老师于5月8日和6月5日带来了两场主题为“AI音视频制作与应用”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层层递进,体系清晰: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基础认知切入,逐步深入到AI音视频制作的入门技巧与具体的实践操作、应用,使所讲内容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听众。他不仅充分肯定了AI在提升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形式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也理性剖析了当前技术应用可能存在的局限与弊端。学生们对AI如何融入生物学教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理性的运用和看待技术。

5月15日,刘静老师聚焦“高中生物微课制作的选题、脚本设计与应用实践”,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分享。刘老师从微课的本质特征与教育价值讲起,系统性地阐释了微课选题内容来源和内容特点、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注意事项等、不同类型的微课(如新授型微课)及其对应的设计流程,并介绍了多媒体工具的有效整合及运用建议。理论讲解后,刘老师呈现了高中生物学经典知识,主题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三个不同设计风格的微课案例。她引导学生们认真观看、对比分析、深入研讨这些案例的亮点与不足,通过沉浸式体验和批判性思考,强化学生对微课设计与应用的理解,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参与学生纷纷表示,刘老师的报告内容有深度、启发性大,为后续的微课制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实训淬炼:理论落地,技能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检验学习成果,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学院于6月19日(上午9:00-下午16:00)在GJ5202教室组织了主题为“中学生物微课展示与交流”的校内实训活动。活动由校内导师张燕老师、校外导师刘静老师共同指导,全体2024级学科教学(生物)专硕生积极参与。

实训采用分组展示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确保校内实训高效、有序开展。张燕老师重点从微课制作的技术规范性方面给予指导和优化建议;刘静老师则侧重对微课内容的科学性、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进行专业点评与建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针对每个作品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向和优化策略。

 

碰撞火花,奠基未来

本次系列讲座与校内实训活动,实现了教育理论前沿、数字技术应用与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的深度碰撞与融合。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系统学习与亲身体验,不仅显著提升了对AI工具、微课设计与制作等数字化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在实训的互动研讨中深化了对中学生物学教材内容的理解深度,促进了教学技能的提升。

 


一审(校):童炳丽;二审(校):夏 天;三审(校):骆科建